一零中文网 > 戴高山文集 > 洪濑采风

洪濑采风

一零中文网 www.10zw.com,最快更新戴高山文集 !

    1。洪濑清水岩

    我有一首诗,写的是清水岩,诗云:

    仙居宝地望江流

    故里乡心结社游

    两岸青山高境界

    一泓碧水任情由

    墨烟洪濑书灵气

    诗砚东溪绕玉楼

    最爱苍生天下事

    经风历雨总无求

    据说,清水祖师原来出生于永春,后来,先云游到南安洪濑镇集新村清水岩上修炼,再后来,他才到安溪清水岩定居。由此看来,南安洪濑清水岩比安溪清水岩的构建,还要早些年头。后来一查,确实是早建了30年,于宋庆历年间(1041-1048)修建。而在唐朝时,清水岩的古名,叫“东林寺”

    ——由此可见,自唐朝以来,此寺已成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而清水岩及清水祖师隶属于佛教还是道教呢?至今依旧颇有争议。

    因清水岩几度兴废,故目前的大部分殿宇都是由企业捐资修建的全新建筑物。唯一一座民国时期重修于原址的旧庙,隐匿于新建的大雄宝殿之后。据清水岩的管理人员介绍说,清水岩实为“佛教”建筑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通过“清水法师”头戴僧帽、身披袈裟的坐像来判断,清水岩之信仰属于“佛教”之说,无疑。

    从大雄宝殿往旧庙后门行走,可以看到曾经留存的高僧照片,这更确定了清水岩隶属于“佛教”无疑了!

    据管理人员介绍,清水岩目前还保存有宋朝时期的部分文物。比如拜垫之下的古拜石和栏外的圆石珠,都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原物。绕过后门再往后走,是旧庙的后山,庙墙与后山之间有几米相隔。在庙墙与后山之间,有两处古井,人称“龙虾眼”又名“龙虾泉”因为左右两边各有一眼圆井,二井之间又有一块山石形如虾头,故称“龙虾眼”

    据说,唐朝建寺时,此处原为住寺僧人的饮用水,不管天气多么干旱,此处的井水永远不会干涸。“龙虾眼”除了作为僧人的饮用水之外,还有一个妙处,大凡过往香客前来诚拜,将此水用器皿带些回家,据说,喝了这井水,能祛邪避灾。

    清水岩的管理人员还指着旧山房后房顶介绍说,此房顶一年四季不沾落叶,可见其清灵气高之显。我们抬头往上看时,果然看见房顶上瓦无片叶。而在我们身后的高坡,却是一片茂密的树林,自上而下飞落的树叶,不掉落在屋瓦上面,确实是奇怪了。

    转出“龙虾眼”继续往右,在旧寺庙的老墙角边,有一段方形的残旧长木头,管理人员介绍说,这是古时寺院法师用过的捣米木。有了捣米木自然会有捣米的石臼,但这位方家去向哪里,却是无处可寻了。

    立于清水岩的广场望向前方,我们可以鸟瞰整个洪濑镇区,山水楼台之间,风景非常优美。对面是著名的杨眉山,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古寺——南安雪峰寺。一位朋友说了,你看这杨眉山,就好似看到日本的富士山。我若有所触,确实如此啊!

    南安人说杨眉山十八变,这话果然是应了苏轼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诗句。两山两寺对望着洪濑,中间一条东溪之水,流汇入晋江涌向东海,可见洪濑之地,地处灵山秀水之间,本是海丝起点之上游,一排排高低起伏的楼房,树林一般地耸立着,更彰显着这个古老名镇的钟灵毓秀。

    后来,每年逢春过节,又常去清水岩。上次心情好时,又填了一词高阳台-南安洪濑清水岩游记,录于此,与朋友分享:

    春暖花开,石阶向远,闲飞燕子轻徐。

    立景临风,天高地阔云孤。

    杨眉山下风光好,瞰层楼、玉展蓝图。

    又回眸、庙宇亭台,清水神居。

    唐风宋骨今何在?有拜台虾井,故老遗书。

    地久天长,无心木叶萧枯。

    当年僧侣犹曾记,现灵光、可结寒庐。

    问东溪、水濑洪波,村汉巡渔。

    2。古今树德寺

    南安洪濑树德寺远建于北宋年间,因周围都是茂密的“树”和“竹”而名“树竹寺”在闽南“竹”与“德”同音,后改名为——树德寺。树德寺原是供奉观音菩萨的,后又兼供赵、康元帅,故树德寺在洪濑,也叫“康宫”

    另外,树德寺有一方古石碑记载:“相传宋少主蒙尘,曾此驻跸。”南宋末年,元军大举南下,京都临安沦陷。宋幼主在张世杰、陆秀夫等一批近臣的保护下,一路南逃,经福州而下泉州寻求庇护。不想,泉州守将蒲寿庚降元,幼主一行无法入城,只得转道洪濑,到树德寺暂避一时。后来,幼主流落何方,不见记载。只是,洪濑自此有了“金城内”之称,意思是说,曾有皇帝驾临于此。

    清乾隆年间,树德寺在一场大火中夷为平地,后嘉庆年间重建。1927年,军阀陈国辉扩建泉永公路时,把树德寺往后移建了八米,改成现在这个样子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将树德寺吸收、改建为洪濑镇文化馆。

    我小的时候,树德寺并不供奉神佛,而是作为洪濑镇的文化馆使用。那时,三落三开的上下厅间,摆放着许多桌椅,桌子前高后低呈斜坡状,上面订有许多报刊杂志,供往来读者观赏。当时,资源十分紧缺,文化馆要购买一些书籍供群众阅读,实不容易,又怕群众顺手牵羊,把书和报刊偷回家,故此,报刊、杂志都固定在书桌之上,供人阅读。

    因为小的时候爱读书,平时又没多少地方可去,树德寺文化馆也就成为我时常眷顾的好地方,只要是周末,我都会走上一公里的黄沙马路,跑到树德寺去看看书。期间,常能听到几位老者讲述,有关树德寺的故事。

    据说抗战期间,弘一法师曾入住树德寺,在此弘扬律法。而闻名海内外的广义法师,也是在树德寺皈依佛门的。故此,1987年政府把树德寺归还佛门之后,在广净、广义法师的倡导和支持下,洪濑人重建了树德寺,并邀请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下——“树德寺”三个大字匾书,为庙门增辉。

    今天,树德寺仍保留在洪濑旧街东边一侧,对面是一个大戏台。作为洪濑人,我数十年如一日上街下市,都要经过树德寺门口,然自文化站归还佛寺之后,我倒是再也没有进去过了。每年的“天香”之日,踩街成为树德寺千年以来一道亮丽的风景。弟子信女,挑花骑马,抬佛妆轿,踩街游行,其热闹场面,惊动八方。

    自然,宗教与文化总是一脉相承的,不管“天香”的踩街民俗多么热闹,每每经过树德寺,我都会怀念那些曾经读书的日子。我想,如果没有树德寺这个文化站的启蒙,我大概不会成为,一名有着虔诚信仰的作家。

    但愿吧,当人们准备扩建树德寺的时候,应该不会忘记,为洪濑镇人民增加几处可以读书的好地方,让我们的虔诚,实实在在福泽子孙。

    3。大戴琉瑭宫

    早早听得乡里称赞——“大戴琉瑭宫”这是啥意思呢?在闽南“大戴”与“大块”“大栋”谐音。原来,四五乡里的宫宇庙堂都不大,唯有“琉瑭宫”的规模最大。

    据戴氏族谱记载,琉瑭戴氏的由来,可以推至宋代。戴氏在南安属望族,基本可分为两大脉络:一是码头戴氏,这支脉络原是唐末随王审之而来的;另一是琉瑭戴氏,这支脉络为河南光洲肇祖宋中宁大夫戴兴之后。

    是年,戴兴来福建尢溪为官,之后择址剑溪,后世在此生息繁衍至第七世戴维清。而后,戴维清觉得在山区里没有太大发展,便将家业交由白氏外甥代管,肩上一头挑着“琉瑭相公公”(从中原流传下来的戴氏最高神祇),一头挑着祖上的灵牌,顺流而下,漂至琉瑭渡口登陆。自此之后,戴氏分枝发叶,人丁兴旺,据统计,目前连海内外有五、六万人。

    而据琉瑭戴氏族谱记载:琉瑭宫始建于明初,原址在龙珠山边,清初迁建于此,临水傍溪,风景秀丽。庙中供奉有本都主“关圣夫子”章侯府武德英侯(俗称“琉瑭相公公”),境主公、境主妈等神明。而章侯府武德英侯乃开基祖维清公从剑溪带来的戴氏全族祖佛。至于武德英侯的历史由来,由于无从考究,只能暂此搁笔。

    原来,琉瑭宫实为古渡口,是“慈航普度,海晏河清”的保驾护航与纪念先贤登陆之海丝古地——琉瑭宫边的“普度公宫”就是为保佑来往船只安全而设立的。

    琉瑭宫坐东看西,隔着东溪正对南安名山杨梅山,左侧是谯琉村水电站。立于宫埕溪岸的围栏处,但见一条大石坝横卧溪中,溪水自上而下,奔腾向东,在双溪口汇入晋江之后,又一路向东,流向东海。自上而望,是谯琉村水库,一片溪水茫茫,常有乡村渔汉架船于溪中捕鱼。往上则是前峰大桥。此桥未竟之时,那里曾是闻名四方的前峰古渡头,后来此桥建成,古渡头从此消失。向下而望,一条溪水顺流而下,数桥横亘其中。

    背溪回望,是琉瑭宫的山门,三叠重山式屋顶之上,红绿相间的琉璃瓦贴面于上。飞龙走凤,燕尾流脊。山门之上刻有“海晏河清”四个大字,可见,此宫意在保船护航。进入山门拾级而上,便是被称之为“琉瑭古地”的琉瑭宫。重山式的屋顶上更是飞龙走凤,燕尾流脊。殿门前有四根辉绿岩雕成的青龙石柱,立体镂空,张牙舞爪,盘绕在柱子之上。

    整个前殿境面自屋檐而下是木质结构,油漆光亮;再往下则是青一色的辉绿岩立体浮雕加红色石门及图案分割框。殿前开有三个门,中间大,两侧稍小!大门两侧的石柱上刻有一幅金字古联:“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;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”正中的大门之上,则是“琉瑭古地”四个金色字体。

    进入前殿,中间有一个天井。仰头而望,在两侧的屋顶上,各有一座小楼,疑似钟楼和鼓楼。将钟楼和鼓楼建造于天井两侧的阁楼之上,使得整栋庙宇在不大的区域内,拥有了寺院的整体结构,算是相对独特的一种造型了。低头回望后殿,前面亦有圆柱四根,殿中供奉关帝武圣爷,左侧是戴氏祖佛章侯府武德英侯,右侧为境主公和境主妈。后殿两侧各开有一个侧门,一般香客诚敬之后,都会直接从右侧的侧门走出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有庙必有榕,琉瑭宫的前后,也各有一株古榕,至于树龄何许,没人知道,在我知事的时候,和家母前来祭拜,这两株古榕树就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了。

    后面古榕之下是普度宫,顾名思义——众生普度。普度宫之后还有一个小庙室,大家都叫“池头妈”“池”自然是水塘,其意也是保佑众生免于水患的神。“池头妈”后面是水电站的深潭,谯琉村水电站就造于此,有一个曾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碾米场。

    1946年,琉瑭宫全面重修,1958年,因破四旧全部被毁,流传数百年的“相公公”金身,在此次破坏中永远消失。1981年,在各方人士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支持下,琉瑭宫得以重建。后因各种原因,于2011年十月再次重建成今天的规模。

    宫宇的左侧有一戏台,往左连接谯琉村水电站的入水渠边,建造了一座休闲公园,供村民休闲之用。黄昏时,立于公园亭台临水而望梅山落日,别有一番诗意。

    4。仙溪古头岩

    仙溪古头岩位于南安市洪濑镇前峰村,正是杨眉山下晋江上游的东溪边。原供奉观世音菩萨,始建于元朝初年,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。

    期间,仙溪古头岩经历过数度荒废,数度重修。20世纪60年代,因破旧立新,寺院一度被摧毁殆尽,遗址上一片荒芜。1992年,在海内外多方人士的倡议和支持下,该寺得以重建,主殿供奉释迦牟尼,药师佛和阿弥陀佛;左侧供奉观世音菩萨,右侧供奉地藏王菩萨。在当地,人们一直称呼它为——观音妈佛祖。

    传说中,农历6月19日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,故洪濑镇附近的乡人都有谟拜观世音菩萨的习俗。那天周末,我和妻买了一点水果,开车去仙溪古头岩“诚心”一下。

    我们家离仙溪古头岩只有一水之隔,立于自家三楼的楼顶上,可隐约感觉仙溪岩的地处,一条东溪之水自上而下,流经家乡洪濑镇。而正是这一水之隔,越过洪濑大桥,往前峰仙溪古头岩,却是需要不少路程的。仙溪岩正处于杨眉山脚的东溪边,坐西朝东。

    车过洪濑大桥,进入西林与前峰交界的一片荔枝林,再往前峰沙田方向行驶,到有一块“仙溪岩”标识的石碑向右拐,进入乡村后再向右拐,往西林水电站方向驶入,就可见一个山门,上面写着——“仙溪岩”三个字。仙溪古头岩就在西林水电站上方一个小山包下,前后左右都有树木遮荫,中间是上下二进的主寺,两边各有两排护厝。

    仙溪古头岩的规模说大不大,但名声说小也不小。正所谓“有仙则名”洪濑镇远近居户乡民,都慕名而来,到此诚心祈福,往来香客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仙溪古头岩对面是洪濑镇镇区。自古以来,洪濑是福建省的名镇,因水流过溪,冲击溪中的鹅卵石,有水濑溪之势,故称——洪濑。立于寺前极目远望,可见东溪之水流过洪濑镇区,而后继续一路向东,缓缓汇入晋江,流向大海。

    坡岸下,是洪濑西林水电站,一排石屋瓦房,几株香蕉映衬。北边的东溪背面,是延伸于远处的古齐山,形如卧牛。而对面的针织厂,有一片高楼映衬,使得整个风景相对协调有致。在蓝天白云之下,绿水青山。立于此处,确实小有风景,可以养眼传神。

    每年,我们都要来仙溪岩几次。一是诚诚心,二是逍逍遥,三是看看风景。以此测量心与佛的距离,生命与宗教的距离,文明与传说的距离。

    5。玉湖三王府

    “三王府”原是民间俗名,西林玉湖三王府本名叫“泉南玉湖檺林寺”据说,原先此寺的前前后后,曾是一片檺林——故名“檺林寺”

    檺林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(公元1578年),因寺中供奉朱、邢、李三位王爷以及章、田、杨三位元帅,故称“三王府”那么,这三位王爷、三位元帅又是何许人呢?

    原来,这朱姓王爷名叫朱佑,是东汉时的大将军,曾与东汉皇帝刘秀一起平叛打天下,建立东汉王朝,故而朱佑深得刘秀的器重,是为侯爷大将军矣。而邢王爷名叫邢炳,乃北宋时文武状元,其人文韬武略,忠君爱民,深得后人敬仰。李王爷名叫李良,南宋后期的抗元名将,因墙城被破之后,拔剑自刎,堪称一代忠烈。

    而章、田、杨三位元帅中,有一人则是必须提及的,那就是抗辽名将杨六郎杨延昭,此人可谓家喻户晓。至于章元帅与田元帅,因少见经传,故无法深表,实对神明不敬。

    单从中国历史来看,长期以来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,特别在宋末,更因军事上节节败退,而导致国家沦陷,人民流离失所而大量南迁。明朝政权推翻元朝之后,使得皇权重归汉人手中。从民族角度来讲,笔者以为,对汉朝朱佑的敬奉,应该是中原南迁带来的旧神,富有汉家传承之风骨;而对宋代诸神的敬奉,则是宋后中原南迁遗民,对宋代民族英雄的敬仰。故檺林寺的信仰,实际上是道家的传承及儒家的精神寄托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檺林寺以庙小神灵而闻名遐迩。传说中,此庙原为一凤穴——凤者,英也,雄也,故此乃忠烈之地,实属儒、道精神的传承圣殿,自古以来,深得敬仰。——凤舞而升平,保佑着四乡平安兴旺,盛名流传。

    檺林寺的兴衰历史大致如下:明万历三年,檺林寺创建;至清乾隆年间,因风雨销蚀,损坏严重而重修;后来,乡民又于道光年间,在原址上,筹资重建;至民国初年,又增建了檺林行馆;1958年大跃进时,无可幸免,檺林寺毁于一旦;后来,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9月,在乡贤与侨胞的共同倡议下,得以筹资重建。此后,不断有侨胞及乡贤筹措资金,重修重建,他们筑路铺埕,形成现有的规模。

    据有关资料显示,目前檺林寺总占地面积为1282平方米,三王府的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;檺林行馆的建筑面积为330平方米。

    从山门而入,先见左侧的旧观音庙。观音庙分为前堂旧殿与后堂新殿,数级台阶而上,前后相隔有数十米。后堂新殿的广场前,立有一尊观音菩萨的神像,神像的侧后方是一个放生池,再后是新建的观音殿堂,整个建筑面积并太大,却华丽壮观。

    于观音殿堂往右下侧则是三王府,整栋建筑亦是新建的建筑体。由下往上,两边各有一条双扶栏的石阶拾步而上,台上居中的建筑物正是三王府,其规模不大,却装饰豪华富丽。庙中正位供奉有三位王爷,左侧供奉着杨元帅,右侧则是土地公位。此间不设香火,只挂牌匾。三王府的前下方,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亭台,建于庙台之下的两个栏梯内侧,亭台中央映衬着一幅大青石雕刻的盘龙云图。

    三王府的前石柱以及宫门的石柱上,各刻有几副对联,据守寺乡人说,三王府虽是新近翻建的建筑体,但几副对联则是原来旧庙上的老对联。它们分别是:其一“玉枕金钟灵秀独檀;明臣理学汉宋流芳”;其二“名相名儒名将其揆则一;立功立德立言不朽者三”;其三“以经学武功千秋名世;为炎刘赵宋两代伟人”

    从三王府宫旁一侧的石栏台阶继续往上,可见庙后左右两侧各有两条小石台往上、往后直上。石阶前两侧各立有两根方形石柱,看似古老。近前一看,上面各有一副对联,与新庙石柱上的对联一致,此四根石柱,是之前旧宫留下的石柱与门柱。重建三王府时,有心的乡民将石柱置放于宫后两侧的石阶之前,形成装饰,又留下文物。

    三王府的庙后坡上,有一株老荔枝树,枝繁叶茂,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了,这样大的荔枝树,实在罕见。而庙前亦有一株古榕树,亦是枝繁叶茂,估计也有百年以上的树龄了。这一前一后两棵古树,遮荫于三王府的前后左右,即使正是夏末初秋中午炎热时分,整个场景亦是浓荫庇护,清凉无比。

    由三王府往右而去,则是檺林行馆。据传,这行馆是朱王爷的行馆,乡民们平时崇敬、祭拜的香火,一般集中于此。檺林行馆于1991年由谯琉村侨胞戴送季捐资十万元修建而成,并于1992年竣工。

    立于三王府宫的荔枝树下,但觉清风凉爽,鸟音清脆。据说,若非大跃进时将附近松林砍伐殆尽,此处确实幽静天然,是悠闲的神仙居所。